我自認擁有一雙巧手,情願花時間在寫、畫、琴、手工藝等等創作上,而不屑去學煮飯,總覺得像煮飯這種不用動腦的事情,根本不用去學,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懶」字。在家的時候媽媽經常把「有夠懶。」等等嘮嘮叨叨的話掛在嘴邊,但一遇到煮飯這種事她卻寧可自己做,因為她已經領教過我的本事,怕我再次糟塌了食物。


開始討厭煮菜其實淵源已久,經常插個電就被電,掀鍋蓋被燙、放油就被炸,還曾狠狠的切掉自己的肉哩!這種事如果跟別人說反而會被笑「真笨!」,有一次煮絲瓜,在餐桌上吃著吃著總覺得這絲瓜有點不對勁,還不明究理時,哥就驚恐的叫著:「笨蛋,你的絲瓜沒有削皮啦!」這件事從此成為家人的笑柄,久久不絕於耳。因此我開始抱著一種心態,寧可大家認為我笨得可以,而不用做。其實對於絲瓜要削皮,苦瓜不用削皮這種事,我也不是不知道,沒有常識也有知識啊!只是心不在焉而已,沒有興趣的事就是提不起勁認真。還不時會笑別人怎麼會把鹽當成味精,想想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再加上像我這種不懂烹飪的女生,在公司裡隨便湊湊就有一桌,每每在餐桌上大家還興緻勃勃的討論著這是什麼魚,久不得其果,我就說:「魚就只有二種,活魚跟死魚。」「對對對,還有海水魚跟淡水魚。」總會有人搭腔。要是遇到懂烹飪的人,濤濤不絕的講起烹飪經的時候,好生羨慕,一顆心也躍躍欲試,但一想到要準備那麼多的材料時,心就愈來愈冷了。


結了婚之後,曾下定決心要認真的學習烹飪,著了迷般買了不少烹飪的書籍來看,邊看書邊覺得「做菜」實在太簡單了,甚至覺得自己離大師的等級已愈來愈近了。然而做菜不能只用看的,真正上陣時不但手忙腳亂,而且老是記不起有那些材料,總要一邊看書一邊做,遜極了,安慰自己沒關係:「管它花貓白貓,只要捉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重點的是上桌時家人的評價,然而沒有搖頭與讚美,特地花時間烹調的菜色也乏人問津,只有老公極力的捧場,卻在吃飽時跟我說:「好難吃。」「那你還吃這麼多。」「我怕沒人吃嘛!」的確,觀察家人挾菜的情形成了我最難下讌的心情。而每次下廚時總是戰戰競競、如履薄冰,除了必須重視色、香、味,還要在乎家人的口味,每次害我忙的焦頭爛耳的那些食譜上的複雜菜色,反應上卻不好,反倒是家常菜卻是一掃而空。這給了我一個結論,烹飪的重點不在於色、香、味是否俱全,而是如何將做菜融入生活,自然健康再加上簡單方便才是重點。


所以,我又回到了原點,不用去鑽研、做實驗,一切自然就好,而所謂自然健康就是能吃就行了。幸好家人從未嫌棄過我不會做菜的事實,反而在我們下班回來之後就準備了熱騰騰的晚餐,當然我是愈吃愈心虛,餐桌上總是不敢吭聲,畢竟這不是一個為人妻為人母的行為。而且近來婆婆也講求以健康為主,手藝漸漸超高到反樸歸真的境界,簡單清淡的可以,常常我們夫妻才剛吃完飯怎麼感覺好像沒吃一樣,換個心情來說,這真的可以減肥,但也不免常常有想到外面偷吃的衝動。


直到剛從事廚師職業的大伯總是回家做菜,才讓我的做菜理念大大的轉了個彎,不用花大錢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料理,其實並不難也不麻煩,烹調的密訣在於醬汁,我看大伯總是花一些時間去熬煮醬汁,各式調味料及辛香料一樣也不能馬虎,然後例用大伯留下的不同醬汁,我居然可以做出像餐館一樣的玉米濃湯和牛排,簡簡單單就可以做起各式焗烤或義大利麵,平常總是要加一大堆調味料的中式料理,竟然只要醬汁一灑就ok,醬汁的口感搭配食材內容多變層次分明,像畫畫時的顏色精彩豐富而不互相衝突,不但我煮的輕鬆,上桌時大家的反應也很熱絡,餐桌上大家輕輕鬆鬆的談笑不知不覺就將桌上的菜一掃而空,甚至體會到我的辛勞而主動去洗碗,沒想到食物的力量這麼大竟然把家人的心都團結了,幾回下來已揮去了我討厭做菜的陰霾。若想要發揮創意就是想辦法把冰箱剩餘的菜組合成另一道菜,也是頗有成就感的。不用戰戰兢兢的去做菜,也不用多花錢和時間去外面吃,更重要的是不要總是麻煩婆婆為我們煮菜,內心真的很愧疚。


畢竟老一輩的媽媽對於煮菜這種事都看的太嚴重了,一天到晚擔心小孩會餓著,其實他們都在外面吃的飽飽的,老是嫌外面的東西不衛生又太貴,偶爾吃吃對身體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盡情的享受別人的服務也絕對物超所值,還有煮菜的時候切勿瑣瑣碎碎、囉哩羅嗦,任誰去煮也沒心情,再說保持著好心情和樂趣,煮出的東西一定美味可口。其實我學的只是現代的速成技巧,將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呢?婆婆媽媽的手藝及廚房哲學才是歲月累積出來的烹調技巧,雖然現在外食這麼多,會不會做菜也根本不重要,但為了看見家人幸福的樣子,我也希望老了之後能成為對烹調有一套,能讓老公小孩及週遭朋友都心服口服到贊美甚至懷念我的拿手好菜,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母親吧!當初抱著藐視烹飪的心情,忽略其中蘊涵的意義及珍貴的寶藏,真是失之東隅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