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是不是每個人從小在內心就有這個疑問!


如果有一天莫名其妙收到了一封沒有郵戳沒有寄件人姓名,但是卻願意為你解釋「你是誰?」你是不是會很好奇,很有興味的看下去。


        “蘇菲的世界上下集是二本不算薄的哲學書,如果只是單純寫三千年來的哲學探索恐怕我們會覺得枯橾乏味看不下去,但作者的寫法很奇幻、很神秘,會有讓人追根究底的欲望,即便是謎團一切豁然開朗之後,是被騙了,但卻沒有被騙的感覺,反而會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這個世界,審視自己的人生。


所以,此書成為暢銷鉅作不無道理,因為內容非常的精彩有意義。


 


摘錄大家都有不同的嗜好,有人喜歡收集古錢或郵票,有人喜歡刺繡、有人空閒時喜歡去運動。很多人喜歡閱讀,但是閱讀的品味又各不相同,如果我對馬兒或寶石有興趣,那也不能期待大家能和我一樣喜歡,如果我看電視最愛體育台,也得接受某些人覺得運動比賽很無聊的事實。


難道沒有一件事讓所有人都感興趣嗎?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沒有任何事情能讓大家都一同關切?無論是誰或者住在何處,都對這件事同感興趣?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如果去問一個快要餓死的人,他必定會回答「食物」。問一個快要凍死的人,答案肯定是「溫暖」。若是拿同樣的問題去問一個孤單寂寞的人,答案很可能是「陪伴」。


但是當這些基本需求都獲得了滿足,還會有什麼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嗎?哲學家認為確實有。他們深信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每個人當然都需要食物,也需要愛和關懷;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大家都需要的,明白我們是誰,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


思考「我們為何活在這個世界上」這類問題,跟集郵等休閒嗜好不同。要探討的是打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開始,宇宙、地球和生命從何而來?比起問上屆奧運誰拿到最多金牌,這個問題更宏觀,也更重要。


 


宇宙如此浩大,如果我們只關心自己小小天空,實在很可笑,探討世界的大問題,是不是比對自身自哀自憐更有意義,因為即使努力在社會上爭取得到一切的成就,也有可能都只是虛幻一著,或許有人會說都要餓死了,管什麼哲學問題先想想現實生活吧….


其實~原本存在現實生活的現況不會馬上改變,但會因為意識的改變而使一切扭轉。


意識本身在感知到事物之前,並不存在,因為意識總是在察覺事物,這個事務固然來自我們所處的環境,但我們自己也能決定想察覺什麼事物,我們會注意到對自己比較重要的事,只要某件事與我無關,我就不會察覺到…..


比如你在等電話,可能整晚都會注意他沒有打來,你跟他約好見面,人來人往你卻只注意到他的存在。


這就表示,我們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意識,當飢餓不在是你的首要意識,它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就像有人很愛錢,眼裏只看得到錢,那麼他人生的目的也就只有追逐錢,而成了錢奴。


 


從小我就對「我是誰?」這抽象的問題困擾,雖然身分證上明明白白寫著我是誰,出生哪裏父母何人,試著去問別人可能也會被當做神經病,但是我是誰?究竟來人世一遭有什麼任務?我是相信宗教上勸人為善的理念與倫理道德,但卻不完全信服,尤其是我最不能相信的是自認慈悲會寬恕一切的神明,怎麼可因為人類有意或無意的犯錯而惱怒,甚至嚴重到要用毁滅做懲罰,用十八層地獄去處罰犯錯的人,宗教定下的規矩太多了,如果一一遵守那還叫人生嗎?神創造了我們給了我們自由發揮的個性與思想,卻又要嚴格的規定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那不如當初創造個木頭人就好了!人類與生俱有的七情六欲,可以減少但無法壓抑,如果我說死刑犯他們也是因為某些無奈而殺人會遭到社會輿論的韃伐,這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每個人都有犯罪基因都有想要悖離原有軌道行走的欲望,只是大部分人能克制,某些人則過份放縱。每個人都是用來創造及體驗生命的神,因為體驗所以我們存在,善與惡、美與醜對立同時凸顯才是人生。


追求人生意義我們永遠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因為人類對於這方面不懂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卻又裝作什麼都知道,自圓其說,或者也可以裝作什麼都不知道,漠視它、不管它,認真的過日子就好了。


很多人說活在當下,是因為我們被世界快速變化的腳步逼得停不下來,就算達不到理想的目標,請靜靜感自身存在的快樂,這是對這複雜又無解的世界一種無言的抗議,人生的幸福,很多時候是在於一些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比如和老朋友碰面聊天,和小朋友在山間步道散步,年輕時以為偉大的東西,往往在追求到之後,覺得不過如此,反而是當年我們不值一顧的小事,日夜啃蝕我們的心。


年紀愈大愈能體會李商隱寫的,"曾醒驚眠聞雨過,不覺迷路為花開",為了欣賞沿途的美麗野花而迷途,這般情趣與自在,我覺得才是生命之所以動人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