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父親節就這麼冷冷清清的過了,雖然全家人也有聚在一起吃飯,也有加菜,是有慶祝的意味在裡面啦!也沒有人去刻意去說父親節快樂等等,因為被慶祝的人很含蓄,要慶祝的人也很害羞,但你不說我不說,心裏還是充滿感激的。


如果沒有風災,父親節恐怕也不比母親節或情人節更來得沸沸揚揚,父親的愛確實是存在的,或許很細微或許很低調,就像空氣與我們共存,感受極微卻又缺一不可,像朱自清父親的背影一文,總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動,因為他不只是朱自清的父親,是我們心目中每個人父親的背影,這麼平凡這麼偉大。


我印象中老爸的背影,是在高雄讀書那段時間,有時沒空回家時總要他寄生活費過來,那時他和母親便騎著摩托車千里迢迢跑來送錢,當時並不喜歡他們來,因為免不了都要挨一陣駡,現在想起他們揚長而去的背影卻覺得很溫暖很甜蜜。


記得小時候在社區那條主要道路還是石子路的時候,有一件令我難以忘懷的事。每天我都會看到那個小兒麻庳者,伏著牆邊步步艱難的走著,因為手腳都萎縮的厲害,沒有依靠物的時候,會感覺他像是蜷曲著身體走路,在滿是石頭的路上被拖出一條長長白白的痕跡。附近的小孩不懂什麼叫憐憫,總是不自禁的嘲笑他,接著會被他丟石頭,這是他自衛性的反擊。我雖未笑過他,但是為了防衛,和他擦身而過時總是快速通過,或者離的遠遠的看著他寂寥的背影,同情他那慘淡的人生。


他的父親,每天很早就在這條石子路上,專注的俯拾地上的東西,我實在看不到地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經過很多年,我終耐不住疑惑問他:「阿伯,你到底在撿什麼。」他無奈的說:「沒什麼啦!尖石頭和碎玻璃,我怕我兒子光著腳踩到會痛。」原來他日覆一日撿著的東西竟是碎石頭,他只能默默的表達他對兒子的關愛,為著無法彌補兒子身體的殘缺。可能父親從沒說,兒子也不曾感受到,這就是父子關係。


現在石子路己經改舖了柏油,我們則以汽車取代了腳踏車,他也以電動車代替了步行,他爸爸再也不用替他撿石頭了。因為在這個講求速度與效率、付出與利益的社會,溫馨的父子情可能愈來愈稀微,細細體會其實它隨時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篇「父親的新居」,寫了好久也寫不完,每每寫到一半就陷入沉思,索性就放棄了,爸爸現在搬到公寓式的住宅,小小的、窄窄的、方方正正的,周邊環境還不錯,每天有人撚香祈福,放下一切罣礙,放心的遠離,這就是他幸福的歸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